看了以下這篇報導,只能說:千金難買早知道,早知道就去買樂透囉~~
呵呵!
----------------------------------
利率走升 多家壽險公司推固定利率房貸 加上轉貸手續費 比指數型房貸划算
「早知道去年就辦固定利率房貸,利息還不到3%,現在利息隨便都不只這個水準。」物價、利率漲不停,房貸族不得不展開省息大作戰。壽險業者建議,新台幣利率可望持續走升的預期下,民眾只要找對低利的固定利率房貸商品,即便加上轉貸費用,轉貸還是比較划算。
看準房貸族的需求,多家壽險公司推出固定利率房貸商品,英國保誠人壽最近有七年固定3.25%方案,富邦人壽則有三年、五年、七年期固定利率3.4%至3.9%不等的房貸專案。
近期美國大幅降息,台灣是否可能跟進,成為房貸族關心的焦點。銀行業者分析,從半年前Fed首次降息,央行卻仍升息的動作看來,台灣央行「要走自己的路」是相當確定的,新台幣利率應該還是會維持緩升格局。
近幾年市場上指數型房貸大多採用「前低後高」階梯式計息,通常貸款前兩年利率較低,第三年開始就大幅加碼。隨著央行連續升息,目前指數型房貸利率大多已提高至3.5%至4.35%,政府優惠利率亦達3.51%。
目前市場上有大批房貸族已經過了低利優惠階段,對於利息支出增加最為敏感,成為最近轉貸詢問度最高的族群。保誠人壽放款部總監周寶麗表示,處於升息環境下,只要仔細比較固定利率房貸商品,轉貸還是有機會降低利息負擔。有別於目前銀行業者主推指數型房貸,多家壽險公司推出固定利率房貸,有意尋找低利房貸的民眾,不妨多多比較壽險公司商品。
以房貸500萬元為例,若辦理指數型房貸,首年利率3.5%,假設每年利率調升0.1%,三年下來,利息負擔約54萬元;若轉貸為3.25%固定利率房貸,則三年利息約48萬多元,再扣掉大約1萬元的轉貸成本,三年可省下4萬多元利息支出。
對於是否該轉貸,周寶麗建議,轉貸前應考量轉貸相關費用及未來利率調整方式,前者包括規費、估價費,另外應確認轉貸銀行是否加收額外的手續費及帳管費。
【2008-01-25/經濟日報/C2版/致富寶典】
2008-01-25
減壓房貸 拿本金當投資本
前幾天的報紙中有一篇報導如下,筆者覺得乍看之下似乎很吸引人,但是其中有一點要注意。以報導中的案例來看,雖然在貸款期間,只需支付利息及部分本金,看似減輕了貸款人的壓力。但在20年後,必須一次償還所少還的本金;假若在這期間,貸款人真的如願得到了預期的獲利,那真的很值得高興;但如果投資失利,在失去了投資本金之餘,別忘了你還欠銀行一大筆錢呢!屆時銀行所再次商談的利息就不會像原本房貸的利息那麼低,而且銀行光賺利息錢可就夠了~~比較實際的還是要做好還款計畫,依照計畫按時歸還,別隨波逐流~~
貸款人不得不慎啊!
-----------------------------------------------------------
只需先付利息及部分本金 到期一次還清 房貸戶可規劃理財
中央銀行連續升息,造成不少民眾房貸壓力愈趨沉重。為了讓資金不足民眾有購屋機會,繼過去百分百房貸後,銀行又推出房貸本金可暫時少還的「減壓」房貸,也就是讓房貸戶有機會把少還的本金先拿去投資,等到繳最後一期房貸時,再把剩餘本金一次還清。
舉例來說,一般房貸是20年分期攤還本金及利息,以貸款500萬為例,利率3.25%,每個月應還本息是28,360元。
不過現在有銀行推出「減壓」房貸,也就是在貸款的20年間,只需支付利息及部分本金,20年到期後再一次付清20%至50%的本金(依貸款者條件而定)。以貸款500萬元、期限20年、最後一次需償還50%本金(250萬)為例,房貸戶每個月要繳的本金加利息共為2萬951元,較一般房貸每月少還7, 409元,一年共可少還8萬8,908元。
財務顧問指出,這種類型的房貸,等於有250萬元的房貸本金寬限期達20年。如果房貸戶可以把每月省下來的7,409元拿去投資,以年報酬率8%為目標,那麼20年下來,這部分的資金可以滾到436萬元,超出未還的250萬元本金。銀行個金部主管指出,顧客如果有需要,其實每家銀行都可以與房貸戶協商出類似的還款方式,而且這類房貸方案中,原本要客戶最後一期一次償還的本金,有時甚至可以再繼續和銀行協商、分期攤還。
財務顧問指出,如果是經濟條件好的大戶,資金原本就很充足,不用擔心最後一期一次要清償數百萬元貸款,想購屋時就可以利用這種類型的房貸來節省所得稅,因為所得稅有一項列舉扣除額就是房貸利息扣除額。 另外,如果是有理財規畫的房貸戶,在貸款期間有能力把節省下來的本金拿去投資運用,賺取比房貸利息更高的報酬也很划算;最後就是有通貨膨脹考量的房貸戶,如果認為現在的250萬元,實際上會比20年後的250萬元來得多,也可以考慮選擇這類型的房貸。
【2008-01-22/經濟日報/C1版/財富管理】
貸款人不得不慎啊!
-----------------------------------------------------------
只需先付利息及部分本金 到期一次還清 房貸戶可規劃理財
中央銀行連續升息,造成不少民眾房貸壓力愈趨沉重。為了讓資金不足民眾有購屋機會,繼過去百分百房貸後,銀行又推出房貸本金可暫時少還的「減壓」房貸,也就是讓房貸戶有機會把少還的本金先拿去投資,等到繳最後一期房貸時,再把剩餘本金一次還清。
舉例來說,一般房貸是20年分期攤還本金及利息,以貸款500萬為例,利率3.25%,每個月應還本息是28,360元。
不過現在有銀行推出「減壓」房貸,也就是在貸款的20年間,只需支付利息及部分本金,20年到期後再一次付清20%至50%的本金(依貸款者條件而定)。以貸款500萬元、期限20年、最後一次需償還50%本金(250萬)為例,房貸戶每個月要繳的本金加利息共為2萬951元,較一般房貸每月少還7, 409元,一年共可少還8萬8,908元。
財務顧問指出,這種類型的房貸,等於有250萬元的房貸本金寬限期達20年。如果房貸戶可以把每月省下來的7,409元拿去投資,以年報酬率8%為目標,那麼20年下來,這部分的資金可以滾到436萬元,超出未還的250萬元本金。銀行個金部主管指出,顧客如果有需要,其實每家銀行都可以與房貸戶協商出類似的還款方式,而且這類房貸方案中,原本要客戶最後一期一次償還的本金,有時甚至可以再繼續和銀行協商、分期攤還。
財務顧問指出,如果是經濟條件好的大戶,資金原本就很充足,不用擔心最後一期一次要清償數百萬元貸款,想購屋時就可以利用這種類型的房貸來節省所得稅,因為所得稅有一項列舉扣除額就是房貸利息扣除額。 另外,如果是有理財規畫的房貸戶,在貸款期間有能力把節省下來的本金拿去投資運用,賺取比房貸利息更高的報酬也很划算;最後就是有通貨膨脹考量的房貸戶,如果認為現在的250萬元,實際上會比20年後的250萬元來得多,也可以考慮選擇這類型的房貸。
【2008-01-22/經濟日報/C1版/財富管理】
53.87分…國人金融知識 平均不及格
底下這篇報導,相信應該有許多人都有看到了。
其實,就以筆者自身的例子來說,我也是從懵懵懂懂之間,了解了信用卡是怎麼一回事、瞭解房貸是怎麼一回事?但這些也都付出了一定的"學費"才學會的。所以筆者也很希望能夠讓我的朋友們不要重蹈覆轍,能夠從我的例子中得到一些經驗,至少可以少走一點冤枉路。
但反過來說,民眾的金融知識水準不及格到底是誰的責任呢?其實很難歸屬。代代相傳就沒有傳遞到這種訊息,而且也不是只有台灣才面臨到這種問題,全球其實都面臨了同樣的問題;政府機關真的能彌補一切嗎?家庭難道不需要付出一些應盡的義務嗎?學校也應該從教育的角度付出努力,還有金融單位亦然。每個環節都應該多做一些努力,畢竟未來是不可預期的,許多事情現在或許看來已經無解,但並不代表未來仍是無解。只要我們願意開始,願意為下一代多做一點,甚至是為自己未來的日子而努力,相信情況都會比不做努力來的好!
【聯合報╱記者陸倩瑤/台北報導】
金管會委託金融研訓院實地調查國民金融知識水準,15歲以上國民平均金融知識只有53.87分,而且普遍「知易行難」,投資理財經說得好,卻往往「光說不練」。
金管會昨天公布首次國民金融知識水準問卷調查結果,15歲以上國民平均金融知識只有53.87分,而且普遍有「知易行難」現象,民眾說得一口漂亮的投資理財經,卻往往「光說不練」。
這是國內第一次大規模實地調查國民金融知識水準,金管會委託金融研訓院辦理,調查對象是15歲以上的民眾,有效調查樣本3000分,全部調查已於去年底完成。
調查顯示國人平均金融知識不到60分,根本不及格。金管會發言人張秀蓮強調,這是國內首度金融知識調查,並沒有比較基礎,分數的高低不代表「好」或「壞」,但只要未達滿分(100分)就有進步的空間。
張秀蓮說,這項調查目的在了解國人金融知識水準,做為金管會施政參考,希望將經費與資源做最有效的運用;未來每兩年將普查一次。
問卷調查結果指出,金融知識最高的是「工作且已婚」群體,最低的是「高齡人口」,對於逐漸進入老年社會的台灣而言,高齡人口金融知識不足,不僅是警訊也是潛在社會危機。
另外,個人(家庭)所得愈高的人,金融知識得分愈高,全年所得50萬元以上的受訪者,金融知識得分平均超過60分,其中68萬元至124萬元階段成績最好達66.9分,年所得22萬元以下得分僅42.5分,凸顯貧富差距不僅在所得收入上,在對於金融市場認識與投資理財行為,相差一萬八千里。
本次問卷調查共分成金錢管理、儲蓄、信用管理、理財規畫、保險與風險預防、貸款管理、退休金規畫、投資管理與金融資訊等九個構面,做為衡量國民金融知識水準的指標,並分成「知識面」與「行為面」兩種成績。
結果九項指標中,「貸款管理」與「信用管理」得分都超過70分,分列第一、二名,金管會認為與前年卡債風暴有關,國人從雙卡事件中學到「教訓」,現金卡與信用卡風險成為國民常識;得分最低的是「金融資訊」許多受訪者連聯徵中心是什麼都不知道,政策宣導顯然不足。
其實,就以筆者自身的例子來說,我也是從懵懵懂懂之間,了解了信用卡是怎麼一回事、瞭解房貸是怎麼一回事?但這些也都付出了一定的"學費"才學會的。所以筆者也很希望能夠讓我的朋友們不要重蹈覆轍,能夠從我的例子中得到一些經驗,至少可以少走一點冤枉路。
但反過來說,民眾的金融知識水準不及格到底是誰的責任呢?其實很難歸屬。代代相傳就沒有傳遞到這種訊息,而且也不是只有台灣才面臨到這種問題,全球其實都面臨了同樣的問題;政府機關真的能彌補一切嗎?家庭難道不需要付出一些應盡的義務嗎?學校也應該從教育的角度付出努力,還有金融單位亦然。每個環節都應該多做一些努力,畢竟未來是不可預期的,許多事情現在或許看來已經無解,但並不代表未來仍是無解。只要我們願意開始,願意為下一代多做一點,甚至是為自己未來的日子而努力,相信情況都會比不做努力來的好!
【聯合報╱記者陸倩瑤/台北報導】
金管會委託金融研訓院實地調查國民金融知識水準,15歲以上國民平均金融知識只有53.87分,而且普遍「知易行難」,投資理財經說得好,卻往往「光說不練」。
金管會昨天公布首次國民金融知識水準問卷調查結果,15歲以上國民平均金融知識只有53.87分,而且普遍有「知易行難」現象,民眾說得一口漂亮的投資理財經,卻往往「光說不練」。
這是國內第一次大規模實地調查國民金融知識水準,金管會委託金融研訓院辦理,調查對象是15歲以上的民眾,有效調查樣本3000分,全部調查已於去年底完成。
調查顯示國人平均金融知識不到60分,根本不及格。金管會發言人張秀蓮強調,這是國內首度金融知識調查,並沒有比較基礎,分數的高低不代表「好」或「壞」,但只要未達滿分(100分)就有進步的空間。
張秀蓮說,這項調查目的在了解國人金融知識水準,做為金管會施政參考,希望將經費與資源做最有效的運用;未來每兩年將普查一次。
問卷調查結果指出,金融知識最高的是「工作且已婚」群體,最低的是「高齡人口」,對於逐漸進入老年社會的台灣而言,高齡人口金融知識不足,不僅是警訊也是潛在社會危機。
另外,個人(家庭)所得愈高的人,金融知識得分愈高,全年所得50萬元以上的受訪者,金融知識得分平均超過60分,其中68萬元至124萬元階段成績最好達66.9分,年所得22萬元以下得分僅42.5分,凸顯貧富差距不僅在所得收入上,在對於金融市場認識與投資理財行為,相差一萬八千里。
本次問卷調查共分成金錢管理、儲蓄、信用管理、理財規畫、保險與風險預防、貸款管理、退休金規畫、投資管理與金融資訊等九個構面,做為衡量國民金融知識水準的指標,並分成「知識面」與「行為面」兩種成績。
結果九項指標中,「貸款管理」與「信用管理」得分都超過70分,分列第一、二名,金管會認為與前年卡債風暴有關,國人從雙卡事件中學到「教訓」,現金卡與信用卡風險成為國民常識;得分最低的是「金融資訊」許多受訪者連聯徵中心是什麼都不知道,政策宣導顯然不足。
2008-01-11
年終獎金買厝 先想一想
【年終獎金買厝 時機正好】
房仲業者建議,就長期而言,都會地區的房地產仍具保值效果,如果能運用年終獎金展開購屋計畫,至少可以對抗通膨。信義房屋不動產企研室協理吳銘鴻表示,近十年全國消費者物價上揚9.1%,全台的平均房價漲34%,房價漲幅超過物價三倍以上,顯示房地產有保值的功能。【經濟日報】
又是新的一年的開始,這時上班族討論的話題,除了尾牙活動的抽奬獎品,另外就是可放入口袋的年終獎金,而年終獎金的話題也不免俗的又是熱門新聞。有些行業的年終獎金可是大豐收,2007年國際原物料屬大多頭行情,是塑化、鋼鐵及散裝航運的豐收年,保守估計,部分傳產業員工至少可以領到6個月以上年終;商仲業者甚至可以領到30個月。以月薪平均4萬來計算,大約可以領到24萬到上百萬不等。許多民眾一下子面臨一大筆的資金進入口袋,而在辛苦一年之後,當然免不了想要犒賞自己,有的人享受美食或是買個名牌包,也有人用來購買代步工具或是購屋置產。其中又以購屋置產所要花費的金額為最大,基本上有兩項主要的花費,那就是自備款和房貸。這兩項費用,可說是天秤的兩端。自備款多繳一些,房貸自然就付的輕鬆;但相對因為自備款繳出去,你手邊可用的資金就沒了。
年終獎金當作自備款?
以健康的財務狀況來看,自備款部分,應控制在總價的三成左右。簡單來看,就是將現有儲蓄總額扣除周轉金(含搬家費用及稅賦等)和修繕費(這筆費用可大可小,全依個人對裝潢需求程度的高低來支出),就是可運用的自備款。舉例來說:儲蓄總額有100萬,周轉金是10萬元,修繕費估計30萬,那麼可運用的自備款即為60萬元(100-10-30=60)。而在房貸支出方面,比重最好維持在月收入的三成左右,依此估算個人所能負擔的房貸能力。假設家庭月收入為7萬,每個月大約可負擔房貸支出為2.1萬(7*30%=2.1)。接著就要來看看可貸款金額總數,此一部份銀行會依照你所購買的地段、屋況及個人信用評比來做決定。目前房貸利率平均約為2.5﹪,貸款期限20年,參考銀行的房貸利率試算表,估算出可貸款金額約為近400萬元。最後,將自備款與貸款相加,即可得出你所能負擔的房價是多少。以上例來算那就是60萬+400萬=460萬,可買460萬左右房價的房屋。經過精算之後,就可衡量如果拿出一部份的年終獎金加入已準備好的自備款中,是否可以脫離無殼蝸牛生活?而年終獎金不多的人,也別覺得購置房產與自己無緣,只要每個月養成固定儲蓄的習慣,年終獎金不隨便花掉,做好規劃投入到購屋基金當中,三、五年內還是可以存夠購屋款。
在購買房子之前,自己也應該先做好功課,了解房子的用途。是自用或是投資?是單身套房、還是夫妻甜蜜生活?是小家庭有個舒適的窩、還是為了退休準備之用?這裡提出幾點除了自備款之外應考量的事項。
※單身族:應考量獨立償還貸款的能力,避免購屋置產之後,而讓自己的生活日漸拮据。
※頂客族:應考量夫妻雙方通勤環境,避免通車時間過長而引發過度支出。
※小家庭:應考量孩子的教育基金、風險預備金等是否準備充足,避免因為買屋或是換屋之後,而無法因應突發事件。
※退休族:應考量使用空間大小及週遭生活機能是否便利。
先了解自己是哪一種屬性的購屋族,在決定買屋之前,應多比較各家建案的優缺點,尋找自己與家人適合的環境,別忘了還要考慮交通及未來脫手的難易度以及可能增跌值的空間。千萬別貿然看到了某一檔的建案,心動之餘忽略了實際會產生的問題,那可得不償失。
年終獎金還房貸?
另外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已經有房貸壓力的人,常常也會把年終獎金全數投入償還,在此建議也是要做好還款規劃。可以先行計算如果還掉了部份的本金,所省下來的利息錢;與將同樣的金額先轉到適合自己的投資工具,兩相比較下來,何者的獲利為大?再來決定是否要先將本金還掉。舉例來說,目前的房貸利率大約為3%,假設還了100萬的本金,一年所省下的利息大約是3萬。但若先將100萬的本金,投資在有6%獲利的投資商品,一年將有6萬的獲利空間。由於房貸的利率相較於其他車貸、信貸等是比較低的,如果能先將還款計畫訂定出來,按照計畫還款,就不至於將辛苦工作一年的年終獎金又還給了銀行。
其實不管把錢放到哪哩,做好理財規劃是相當重要的。如果只是漫無目的的享受花費,可能短短幾個月,獎金很快的就會從口袋中消失。若在符合自己情況之下做好規劃,既能享受犒賞自己的樂趣,也能帶領自己走向多元財富的康莊大道。
房仲業者建議,就長期而言,都會地區的房地產仍具保值效果,如果能運用年終獎金展開購屋計畫,至少可以對抗通膨。信義房屋不動產企研室協理吳銘鴻表示,近十年全國消費者物價上揚9.1%,全台的平均房價漲34%,房價漲幅超過物價三倍以上,顯示房地產有保值的功能。【經濟日報】
又是新的一年的開始,這時上班族討論的話題,除了尾牙活動的抽奬獎品,另外就是可放入口袋的年終獎金,而年終獎金的話題也不免俗的又是熱門新聞。有些行業的年終獎金可是大豐收,2007年國際原物料屬大多頭行情,是塑化、鋼鐵及散裝航運的豐收年,保守估計,部分傳產業員工至少可以領到6個月以上年終;商仲業者甚至可以領到30個月。以月薪平均4萬來計算,大約可以領到24萬到上百萬不等。許多民眾一下子面臨一大筆的資金進入口袋,而在辛苦一年之後,當然免不了想要犒賞自己,有的人享受美食或是買個名牌包,也有人用來購買代步工具或是購屋置產。其中又以購屋置產所要花費的金額為最大,基本上有兩項主要的花費,那就是自備款和房貸。這兩項費用,可說是天秤的兩端。自備款多繳一些,房貸自然就付的輕鬆;但相對因為自備款繳出去,你手邊可用的資金就沒了。
年終獎金當作自備款?
以健康的財務狀況來看,自備款部分,應控制在總價的三成左右。簡單來看,就是將現有儲蓄總額扣除周轉金(含搬家費用及稅賦等)和修繕費(這筆費用可大可小,全依個人對裝潢需求程度的高低來支出),就是可運用的自備款。舉例來說:儲蓄總額有100萬,周轉金是10萬元,修繕費估計30萬,那麼可運用的自備款即為60萬元(100-10-30=60)。而在房貸支出方面,比重最好維持在月收入的三成左右,依此估算個人所能負擔的房貸能力。假設家庭月收入為7萬,每個月大約可負擔房貸支出為2.1萬(7*30%=2.1)。接著就要來看看可貸款金額總數,此一部份銀行會依照你所購買的地段、屋況及個人信用評比來做決定。目前房貸利率平均約為2.5﹪,貸款期限20年,參考銀行的房貸利率試算表,估算出可貸款金額約為近400萬元。最後,將自備款與貸款相加,即可得出你所能負擔的房價是多少。以上例來算那就是60萬+400萬=460萬,可買460萬左右房價的房屋。經過精算之後,就可衡量如果拿出一部份的年終獎金加入已準備好的自備款中,是否可以脫離無殼蝸牛生活?而年終獎金不多的人,也別覺得購置房產與自己無緣,只要每個月養成固定儲蓄的習慣,年終獎金不隨便花掉,做好規劃投入到購屋基金當中,三、五年內還是可以存夠購屋款。
在購買房子之前,自己也應該先做好功課,了解房子的用途。是自用或是投資?是單身套房、還是夫妻甜蜜生活?是小家庭有個舒適的窩、還是為了退休準備之用?這裡提出幾點除了自備款之外應考量的事項。
※單身族:應考量獨立償還貸款的能力,避免購屋置產之後,而讓自己的生活日漸拮据。
※頂客族:應考量夫妻雙方通勤環境,避免通車時間過長而引發過度支出。
※小家庭:應考量孩子的教育基金、風險預備金等是否準備充足,避免因為買屋或是換屋之後,而無法因應突發事件。
※退休族:應考量使用空間大小及週遭生活機能是否便利。
先了解自己是哪一種屬性的購屋族,在決定買屋之前,應多比較各家建案的優缺點,尋找自己與家人適合的環境,別忘了還要考慮交通及未來脫手的難易度以及可能增跌值的空間。千萬別貿然看到了某一檔的建案,心動之餘忽略了實際會產生的問題,那可得不償失。
年終獎金還房貸?
另外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已經有房貸壓力的人,常常也會把年終獎金全數投入償還,在此建議也是要做好還款規劃。可以先行計算如果還掉了部份的本金,所省下來的利息錢;與將同樣的金額先轉到適合自己的投資工具,兩相比較下來,何者的獲利為大?再來決定是否要先將本金還掉。舉例來說,目前的房貸利率大約為3%,假設還了100萬的本金,一年所省下的利息大約是3萬。但若先將100萬的本金,投資在有6%獲利的投資商品,一年將有6萬的獲利空間。由於房貸的利率相較於其他車貸、信貸等是比較低的,如果能先將還款計畫訂定出來,按照計畫還款,就不至於將辛苦工作一年的年終獎金又還給了銀行。
其實不管把錢放到哪哩,做好理財規劃是相當重要的。如果只是漫無目的的享受花費,可能短短幾個月,獎金很快的就會從口袋中消失。若在符合自己情況之下做好規劃,既能享受犒賞自己的樂趣,也能帶領自己走向多元財富的康莊大道。
深根換翅膀
我喜歡這句話,甚至感動到熱淚盈眶:
媽媽不祈求上蒼杜絕「不對的人」、「不好的事」出現在孩子身邊,但願他懂得選擇與反省,永遠自強不息。
其實培養正確的判斷能力,才是真教育!不論是面對人生的抉擇,或是財務的判斷能力,擁有足夠的選擇能力,對我們來說才是長久之計!
內容摘錄自《醬子就可愛--不生氣媽媽練功筆記》一書,時報文化出版
八月三十日那天清早,兒子坐著校車開學去,也從此開始住校新生涯。
早在七月末,就隱約感覺我這媽媽的「人生新頁」,就要開啟了,因為兒子變得好忙。
他和一群即將一起上高中同班的同學們,透過MSN開始交朋友。新生訓練後,每天回家都很興奮,趣事多到像說不完。他熱切盼望早早天亮,以好趕去上課。他給我看其他同學的部落格,竟然幾個同學都說:「怪了!這一生從沒像現在這麼期待開學!」然後,他們又相約去看電影、聽音樂會……。「青春荷爾蒙」把每天變成歡慶,他們不餓也不累。
他和一群上電影課的哥哥姊姊阿姨叔叔們一起去拍電影,忽而說要去台大攝影棚,忽而又要趕赴中和什麼市場「出外景」,日常生活版圖一下子急速擴張。
他常去光顧的租片店老闆,以時薪三百聘雇他作兒子的鋼琴家教,而後又幫他介紹親戚的兒子、鄰居的女兒等等「新客戶」,轉眼把他從頑皮小子提升為,儼然已「有份工作」、「會賺錢」的「大人」了!
「住校」對這樣的兒子來說,當然是一個正式告別「童年」的獨立儀式。聽說兒子明明可搭三、四十分鐘校車通勤,而我卻選擇讓他住校,朋友們大多露出一副不可思議、外帶一點怪罪的表情說:
「妳捨得啊?再說,這年紀的孩子很容易變壞,正需要大人盯在旁邊……。」
住校是和兒子討論過後一致的決定。想當年我十五歲,就自己用帆布袋扛著棉被遠從鄉下到台北讀書,爸媽連我落腳何處都不知道,一學期也才返家兩三次,比起來,兒子住的是校舍,每周末都回家,這有什麼困難的呢?高中離家,自己洗衣疊被打理三餐,不是很好很自然嗎?
我把朋友們的疑慮說給兒子聽,他嘿嘿笑了兩聲,搭著我的肩膀說:「這個妳完全不用擔心,真要擔心的話,應該擔心我會不會把別人的小孩帶壞才對。哈哈哈!」他說,他不明白,為什麼天下媽媽老愛把自己的孩子想像成清白綿羊,而把別人的孩子看作陰暗野狼?
兒子這麼一說,我聽了其實也有點心虛。打從七月開始,我就不時囉哩八唆地耳提面命種種「住校須知」。有個朋友的兒子到中部上學,在宿舍加入群架,還搞到上法庭,我以此為鑑,諄諄告誡他必須遠離任何形式的暴力,以免傷人傷己。不意,這讓他笑得更放浪:「不會啦!人家在打群架的時候,我們三個愛美的男生會在寢室裡敷面膜!」
兒子的室友都是同班同學,來自中部,一個據說是國中管絃樂團指揮、優秀的伸縮喇叭手,一個據說得過全國武術冠軍,舞劍技藝超群。媽媽暗想,跟練武的在一起,安全好歹有點「保障」吧?哪知兒子說,他曾問那位「少年劍客」,要是遇到壞人該怎麼辦?「劍客」居然嘻嘻笑答:「觀察一下四周逃命路線,拔腿快跑,然後,喊救命啊!」
呵呵,媽媽要從何操心起?又怎麼操心得完?孩子的人生如天上來的長江水,日夜滔滔前進,此去是他的老師同學,和每一個因緣際會裡的人與事,在一吋吋修砌他的堤岸,作母親的早已是只能沿河默默注視流水的多情人了。
媽媽不祈求上蒼杜絕「不對的人」、「不好的事」出現在孩子身邊,但願他懂得選擇與反省,永遠自強不息。媽媽信仰泰戈爾說的:「當生命的琴弦都調好時,天主啊!祢的每一個撫觸都發出愛的樂章!」怎麼「調琴弦」才是真正重要的,媽媽再多情都防備不了世間無常的撫觸。
「孩子小的時候要給他深根,長大了則給他翅膀。」據說這是一句印度俗諺。從深根到翅膀,這天差地遠,對孩子來說,可能不過是脫殼、破繭的一個迴旋,那力量那麼飽滿、興奮,但對媽媽來說,那卻是好長一條悠悠心路,最矛盾徬惶、也最艱苦拉鋸的一段,大概就是剛渡過的國中三年吧!
孩子離家這幾日,不知怎麼,我竟感到心情輕鬆,還抽空去逛了百貨公司的夏日最後折扣。感覺好像終於「畢業」了,回顧歷來成績,雖沒什麼輝煌的獎狀得以傲人,但勉強應該都及格、All Pass了,「庶幾無愧」!
我當然知道,「媽媽大學」可沒這麼好混,我得有心理準備,孩子的翅膀可能會帶我到更廣漠無依的考場,去面對更高深難測的考題,但,再說吧!在「秋裝全面上市」以前,就讓媽媽再放放暑假吧!
媽媽不祈求上蒼杜絕「不對的人」、「不好的事」出現在孩子身邊,但願他懂得選擇與反省,永遠自強不息。
其實培養正確的判斷能力,才是真教育!不論是面對人生的抉擇,或是財務的判斷能力,擁有足夠的選擇能力,對我們來說才是長久之計!
內容摘錄自《醬子就可愛--不生氣媽媽練功筆記》一書,時報文化出版
八月三十日那天清早,兒子坐著校車開學去,也從此開始住校新生涯。
早在七月末,就隱約感覺我這媽媽的「人生新頁」,就要開啟了,因為兒子變得好忙。
他和一群即將一起上高中同班的同學們,透過MSN開始交朋友。新生訓練後,每天回家都很興奮,趣事多到像說不完。他熱切盼望早早天亮,以好趕去上課。他給我看其他同學的部落格,竟然幾個同學都說:「怪了!這一生從沒像現在這麼期待開學!」然後,他們又相約去看電影、聽音樂會……。「青春荷爾蒙」把每天變成歡慶,他們不餓也不累。
他和一群上電影課的哥哥姊姊阿姨叔叔們一起去拍電影,忽而說要去台大攝影棚,忽而又要趕赴中和什麼市場「出外景」,日常生活版圖一下子急速擴張。
他常去光顧的租片店老闆,以時薪三百聘雇他作兒子的鋼琴家教,而後又幫他介紹親戚的兒子、鄰居的女兒等等「新客戶」,轉眼把他從頑皮小子提升為,儼然已「有份工作」、「會賺錢」的「大人」了!
「住校」對這樣的兒子來說,當然是一個正式告別「童年」的獨立儀式。聽說兒子明明可搭三、四十分鐘校車通勤,而我卻選擇讓他住校,朋友們大多露出一副不可思議、外帶一點怪罪的表情說:
「妳捨得啊?再說,這年紀的孩子很容易變壞,正需要大人盯在旁邊……。」
住校是和兒子討論過後一致的決定。想當年我十五歲,就自己用帆布袋扛著棉被遠從鄉下到台北讀書,爸媽連我落腳何處都不知道,一學期也才返家兩三次,比起來,兒子住的是校舍,每周末都回家,這有什麼困難的呢?高中離家,自己洗衣疊被打理三餐,不是很好很自然嗎?
我把朋友們的疑慮說給兒子聽,他嘿嘿笑了兩聲,搭著我的肩膀說:「這個妳完全不用擔心,真要擔心的話,應該擔心我會不會把別人的小孩帶壞才對。哈哈哈!」他說,他不明白,為什麼天下媽媽老愛把自己的孩子想像成清白綿羊,而把別人的孩子看作陰暗野狼?
兒子這麼一說,我聽了其實也有點心虛。打從七月開始,我就不時囉哩八唆地耳提面命種種「住校須知」。有個朋友的兒子到中部上學,在宿舍加入群架,還搞到上法庭,我以此為鑑,諄諄告誡他必須遠離任何形式的暴力,以免傷人傷己。不意,這讓他笑得更放浪:「不會啦!人家在打群架的時候,我們三個愛美的男生會在寢室裡敷面膜!」
兒子的室友都是同班同學,來自中部,一個據說是國中管絃樂團指揮、優秀的伸縮喇叭手,一個據說得過全國武術冠軍,舞劍技藝超群。媽媽暗想,跟練武的在一起,安全好歹有點「保障」吧?哪知兒子說,他曾問那位「少年劍客」,要是遇到壞人該怎麼辦?「劍客」居然嘻嘻笑答:「觀察一下四周逃命路線,拔腿快跑,然後,喊救命啊!」
呵呵,媽媽要從何操心起?又怎麼操心得完?孩子的人生如天上來的長江水,日夜滔滔前進,此去是他的老師同學,和每一個因緣際會裡的人與事,在一吋吋修砌他的堤岸,作母親的早已是只能沿河默默注視流水的多情人了。
媽媽不祈求上蒼杜絕「不對的人」、「不好的事」出現在孩子身邊,但願他懂得選擇與反省,永遠自強不息。媽媽信仰泰戈爾說的:「當生命的琴弦都調好時,天主啊!祢的每一個撫觸都發出愛的樂章!」怎麼「調琴弦」才是真正重要的,媽媽再多情都防備不了世間無常的撫觸。
「孩子小的時候要給他深根,長大了則給他翅膀。」據說這是一句印度俗諺。從深根到翅膀,這天差地遠,對孩子來說,可能不過是脫殼、破繭的一個迴旋,那力量那麼飽滿、興奮,但對媽媽來說,那卻是好長一條悠悠心路,最矛盾徬惶、也最艱苦拉鋸的一段,大概就是剛渡過的國中三年吧!
孩子離家這幾日,不知怎麼,我竟感到心情輕鬆,還抽空去逛了百貨公司的夏日最後折扣。感覺好像終於「畢業」了,回顧歷來成績,雖沒什麼輝煌的獎狀得以傲人,但勉強應該都及格、All Pass了,「庶幾無愧」!
我當然知道,「媽媽大學」可沒這麼好混,我得有心理準備,孩子的翅膀可能會帶我到更廣漠無依的考場,去面對更高深難測的考題,但,再說吧!在「秋裝全面上市」以前,就讓媽媽再放放暑假吧!
2008-01-03
樂活教養─帶孩子簡單過生活
自從開始接觸財務教育之後,深深覺得財務教育真的要從小做起。而且,家庭是每個人接觸的第一個社會,也是第一個接觸到財務的地方。看過許多名人的分享會發現,從小培養孩子正確的財務觀念,遠比等孩子長大了之後再來灌輸觀念效果來的好。當然每個父母的價值觀不同,也不評論哪些價值觀對錯與否,因為每個家庭背景不同,所會產生的結果也就不同。
從小培養財務教育的觀念逐年升溫,面對現在各種媒體發達的資訊化時代,其實要找到相關資料並不困難。但要如何決定哪些資訊適合自己,這就是另外一項功課了。
文/楊毓菁 學前教育雜誌主編
有錢,是大家都想過的「好」日子,尤其豪奢流行的消費風潮引得孩子都想擁有最好的、最流行的事物,但是花錢買了不但不惜物,還要得更多。除了儘力做個「富爸媽」,你還能給孩子什麼?
理財作家夏韻芬曾經很愛花錢卻不自知,是孩子3、4歲時的童言童語驚醒夢中人:「買東西不用付錢阿!刷卡就好啦!」孩子一出巷子就舉手她也很納悶,「因為舉手就有車坐!」原來她出門常叫計程車,孩子早就記在心裡。
物質誘惑大,別人都有自己沒買不就「遜掉」?從小養成收受最好的習慣,孩子怎會回到惜物、節省的心態?夏韻芬認為這是爸媽縱容的結果,她記得小時很想買東西,但媽媽跟她講「沒錢不能買」,小小年紀的她就僅記本分;但是現在爸媽把全部的愛都給孩子,要什麼有什麼,寧願自己買路邊攤的衣服穿,但買小孩一件數千元的球鞋背心,眉毛都不皺一下。「很多物欲的不斷滿足,是相對剝奪了孩子的快樂感受。」
惜物觀念,從小做起
其實爸媽不要一次給孩子太多的東西,也不要因為孩子愛吃什麼,就儘量滿足。因為孩子還不懂事,只要他喜歡吃的,就會儘量要,而且他並不知道自己能夠吃多少,到時候剩下一大半,他就吃不下、不吃了,當然很容易邊吃邊玩邊浪費了。
「該買的買,不該買的不買」是爸媽應有的堅持,可以和孩子一起實踐節儉的行為,例如︰教他隨手關燈、關水;請他幫忙把沒有人看的電視關掉等,自然而然地養成愛惜物力的習慣。
做家事賺零用錢,先有錢概念
夏韻芬的做法是讓孩子們知道什麼是錢,她非常贊成家務有給制,兩個兒子從小幫媽媽做家事有錢賺──雖然才10元,讓他們想買東西自己計劃存錢,也感受有夢想可以靠自己實現。
這樣會變成有給錢才要做家事,反而物欲太重嗎?的確,她曾經碰到叫不動的狀況「我錢很多,不想賺了。」孩子說,「那我也不煮飯了,你們洗碗還有錢賺,我可是沒人付錢呢!」她堅持到底,到了晚上8點廚房還是沒動靜,孩子們開始緊張了,才向媽媽讓步。
夏韻芬提到有次回到家,很累、完全提不起勁做事,兩個兒子爭相跑來搥背、揉腳,還體貼地跟她說:「媽媽,家事通通交給我們來做,不用錢。」夏韻芬認為,給不給錢並不是孩子勢利的原因,與孩子互動的過程,還有價值觀的分享,才是重點。同時孩子也可清楚地在過程中體認到:要工作才有收入。
存才能領,知道珍惜所有
壓歲錢還是零用錢加起來,就帶孩子到銀行開戶存錢,孩子會看到錢存進去才可以領出來,才不會以為神奇的ATM可以隨便吐錢。如果爸媽只教他花錢沒教他存錢,坊間廣告都是教人花錢,請問孩子怎會有存的概念?
孩子有了錢的觀念就有比價的基準,吵著吃大餐之前,會自己盤算要洗幾雙球鞋才吃得到;字典亂撕亂丟,找不到再吵著買新的,眼見已經買到7、8本,夏韻芬決定讓他自己承擔後果,讓孩子掏腰包,就會珍惜這本自己買的字典。
也可以在平常讓孩子養成收拾、整理、物歸原位、妥善保存東西等小習慣,東西不容易丟失;不妨替孩子準備存物箱,專門放他自己的「寶貝」,這樣將更有助於他養成這種好習慣。
家庭開銷說給孩子聽
很多爸媽不願讓孩子了解家庭經濟狀況,但是夏韻芬簡單解釋家裡房貸的狀況,並對孩子說:「我還不完你要還!」,有時吃好一點,孩子還會提醒:「你貸款交了沒」呢!她認為不能給孩子假象的生活方式,孩子曾經問她為何要貸款欠銀行錢,看到豪宅會問是誰在住,她都會一一解釋,讓孩子知道努力工作會有收入,讀很多書、做其他人不會做的事也能與眾不同
採買家用,讓孩子計劃購物
很多孩子到長大都還「甲米不知米價」,只知道消費,不知道花多少錢;她曾經在對學生演講時做小測驗,發現很多孩子不知道一盒蛋是多少錢。不妨先從帶孩子到超市帶孩子買東西開始。先教他們查看家裡短缺哪些用品,計畫後再去買,孩子熟練以後還會根據特購比價呢!
有錢怎麼用,支出要計畫
既然孩子有零用錢,要怎麼用才對?夏韻芬教育孩子的原則是──賺到100,把50存起來,拿40計劃添購的物品;如果馬上花光以後就買不到。孩子一開始只只知道強迫儲蓄,現在更知道計劃性支出,如果要買電動車,就會讓買wii的計畫往後延。他操練到「人生只能選一樣」的狀況,知道人生裡有順序要處理。而10元也許可以買到小快樂,但是有時,錢也買不到快樂、買到愛。
父母對孩子呵護太過,給得太多,反而對他愈殘酷,孩子將來總要獨自面對人生吧?給孩子正確的人生態度,就是給孩子活路。
從小培養財務教育的觀念逐年升溫,面對現在各種媒體發達的資訊化時代,其實要找到相關資料並不困難。但要如何決定哪些資訊適合自己,這就是另外一項功課了。
文/楊毓菁 學前教育雜誌主編
有錢,是大家都想過的「好」日子,尤其豪奢流行的消費風潮引得孩子都想擁有最好的、最流行的事物,但是花錢買了不但不惜物,還要得更多。除了儘力做個「富爸媽」,你還能給孩子什麼?
理財作家夏韻芬曾經很愛花錢卻不自知,是孩子3、4歲時的童言童語驚醒夢中人:「買東西不用付錢阿!刷卡就好啦!」孩子一出巷子就舉手她也很納悶,「因為舉手就有車坐!」原來她出門常叫計程車,孩子早就記在心裡。
物質誘惑大,別人都有自己沒買不就「遜掉」?從小養成收受最好的習慣,孩子怎會回到惜物、節省的心態?夏韻芬認為這是爸媽縱容的結果,她記得小時很想買東西,但媽媽跟她講「沒錢不能買」,小小年紀的她就僅記本分;但是現在爸媽把全部的愛都給孩子,要什麼有什麼,寧願自己買路邊攤的衣服穿,但買小孩一件數千元的球鞋背心,眉毛都不皺一下。「很多物欲的不斷滿足,是相對剝奪了孩子的快樂感受。」
惜物觀念,從小做起
其實爸媽不要一次給孩子太多的東西,也不要因為孩子愛吃什麼,就儘量滿足。因為孩子還不懂事,只要他喜歡吃的,就會儘量要,而且他並不知道自己能夠吃多少,到時候剩下一大半,他就吃不下、不吃了,當然很容易邊吃邊玩邊浪費了。
「該買的買,不該買的不買」是爸媽應有的堅持,可以和孩子一起實踐節儉的行為,例如︰教他隨手關燈、關水;請他幫忙把沒有人看的電視關掉等,自然而然地養成愛惜物力的習慣。
做家事賺零用錢,先有錢概念
夏韻芬的做法是讓孩子們知道什麼是錢,她非常贊成家務有給制,兩個兒子從小幫媽媽做家事有錢賺──雖然才10元,讓他們想買東西自己計劃存錢,也感受有夢想可以靠自己實現。
這樣會變成有給錢才要做家事,反而物欲太重嗎?的確,她曾經碰到叫不動的狀況「我錢很多,不想賺了。」孩子說,「那我也不煮飯了,你們洗碗還有錢賺,我可是沒人付錢呢!」她堅持到底,到了晚上8點廚房還是沒動靜,孩子們開始緊張了,才向媽媽讓步。
夏韻芬提到有次回到家,很累、完全提不起勁做事,兩個兒子爭相跑來搥背、揉腳,還體貼地跟她說:「媽媽,家事通通交給我們來做,不用錢。」夏韻芬認為,給不給錢並不是孩子勢利的原因,與孩子互動的過程,還有價值觀的分享,才是重點。同時孩子也可清楚地在過程中體認到:要工作才有收入。
存才能領,知道珍惜所有
壓歲錢還是零用錢加起來,就帶孩子到銀行開戶存錢,孩子會看到錢存進去才可以領出來,才不會以為神奇的ATM可以隨便吐錢。如果爸媽只教他花錢沒教他存錢,坊間廣告都是教人花錢,請問孩子怎會有存的概念?
孩子有了錢的觀念就有比價的基準,吵著吃大餐之前,會自己盤算要洗幾雙球鞋才吃得到;字典亂撕亂丟,找不到再吵著買新的,眼見已經買到7、8本,夏韻芬決定讓他自己承擔後果,讓孩子掏腰包,就會珍惜這本自己買的字典。
也可以在平常讓孩子養成收拾、整理、物歸原位、妥善保存東西等小習慣,東西不容易丟失;不妨替孩子準備存物箱,專門放他自己的「寶貝」,這樣將更有助於他養成這種好習慣。
家庭開銷說給孩子聽
很多爸媽不願讓孩子了解家庭經濟狀況,但是夏韻芬簡單解釋家裡房貸的狀況,並對孩子說:「我還不完你要還!」,有時吃好一點,孩子還會提醒:「你貸款交了沒」呢!她認為不能給孩子假象的生活方式,孩子曾經問她為何要貸款欠銀行錢,看到豪宅會問是誰在住,她都會一一解釋,讓孩子知道努力工作會有收入,讀很多書、做其他人不會做的事也能與眾不同
採買家用,讓孩子計劃購物
很多孩子到長大都還「甲米不知米價」,只知道消費,不知道花多少錢;她曾經在對學生演講時做小測驗,發現很多孩子不知道一盒蛋是多少錢。不妨先從帶孩子到超市帶孩子買東西開始。先教他們查看家裡短缺哪些用品,計畫後再去買,孩子熟練以後還會根據特購比價呢!
有錢怎麼用,支出要計畫
既然孩子有零用錢,要怎麼用才對?夏韻芬教育孩子的原則是──賺到100,把50存起來,拿40計劃添購的物品;如果馬上花光以後就買不到。孩子一開始只只知道強迫儲蓄,現在更知道計劃性支出,如果要買電動車,就會讓買wii的計畫往後延。他操練到「人生只能選一樣」的狀況,知道人生裡有順序要處理。而10元也許可以買到小快樂,但是有時,錢也買不到快樂、買到愛。
父母對孩子呵護太過,給得太多,反而對他愈殘酷,孩子將來總要獨自面對人生吧?給孩子正確的人生態度,就是給孩子活路。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