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2-26

購屋理財觀念大不同

今天想與大家談談兩代之間有關購屋置產的理財觀念,2006年上海銀行進行「親子世代理財觀念認知調查」中結果顯示,訪談近七百個家庭中,將近有九成的子女,認為跟父母親談金錢理財不來電;約有一半的父母親會與子女溝通理財話題,而子女主動談的,更僅有三成。雖然目前親子理財教育逐漸抬頭,不過,落實在生活當中,還是有一些觀念落差。就以購屋置產這件事情來舉例。

【上一代】有土斯有財,買房子就是最大的保障。有了遮風避雨的地方,總是覺得心理比較安心,比較安穩。不需要擔心常常要換地方,甚至是露宿街頭。
【下一代】要我把錢拿去給銀行,還不如拿去吃喝玩樂。


小草認為,房子的確是資產。但要先確認自己對房貸的壓力能不能負荷,現在常聽到報導說,要買個房子至少要十年不吃不喝才買的起。如果每個月繳了房貸之後,就必須要苦哈哈的過日子,沒有娛樂、交際,甚至連日常生活基本開銷都有困難…這是大家所不樂見的。更甚至,到後來真的無力償還貸款,而被銀行或法院進行拍賣,反而對於個人的信用是個很大的傷害。如果只是為了滿足要有個屬於”自己的地方”的慾望,所付出的代價未免太大。

【上一代】頭期款我幫你出!咬著牙,苦撐20年過去,房子就是屬於你的了!
【下一代】趁現在房貸利率那麼低,剩下的可以跟銀行貸款。

這一點其實是很大的迷思,常常大家都會被銀行所謂的房貸低利率廣告所打動,看似很誘人,其實中間有陷阱。以華x銀行目前的指數型房貸為例。前6個月利率為2.3%,第7個月到第24個月為2.8%左右,第三年起則大約在3.4%左右。這麼優惠的利率,換算起來每個月只消負擔幾千塊,就可以一圓購屋夢。迷思也就在這個地方,因為通常前12個月只還利息,尚未連同本金部分;到了開始本息攤還之時,還款金額將會提高至上萬塊。且以國內利率的長期走勢來看,由於政府採用升息的方式來抑制通膨,升息就表示每月的房貸利息也會跟著增加。因為在每年的1、4、7、10月底,由國內六家主要銀行的一年期定期儲蓄存款機動利率平均數為指數型房貸利率;並在次月10日進行公告調整。以廣告上的利率而言,銀行根本不賺錢,但是銀行也不是傻瓜,己預估到客戶會在第二年或第三年轉貸,所以又設計了違約金的條款,而通常房貸專員是不會主動告訴你的。結果大部分的購屋者,萬一手上資金周轉不佳,貸款無法正常繳款,後果就慘囉。

難道面臨以上的衝突就鼓吹大家都不要購屋置產嗎?其實只要觀念作些調整,將要花費的錢先後順序調換一下;把要付給銀行的房貸預算或是娛樂、交際的費用,先選擇正確的投資,訂定長期目標,將累積下來的獲利準備足夠的自備款之後,才轉至購買不動產;不僅可以有個安身立命的地方,也不需要每個月為了房貸的壓力而困擾。

小草認為健康的購屋觀念有幾點:
Tip1 購屋前,先精算個人財務狀況,徹底了解手頭資金現況。
Tip2 多尋求正當管道籌措資金,以提高購屋自備款,當自備款繳納越多,還款越輕鬆。
Tip3 房貸支出最好為月收入的三成以內,依此正確估算個人所能負擔的房貸能力。
Tip4 自備款估算,應控制在三成左右,並預留生活周轉金、稅付支出、新屋裝潢費等。

理財這件事情是門大學問,家庭更是每個人最先接觸的團體,也是最先碰到財務話題的地方。而隨著社會上日新月異的投資商品及理財方法,上一代的人若能放開自己胸懷,願意接受新觀念;而下一代的人願意與父執輩共同討論,汲取前人所走過的經驗值,在理財這條路上有人與你作伴,何樂而不為呢?

沒有留言: